欢迎光临燕郊人力资源网
首页 > 政策法规

新闻内容

关于印发《三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作者:admin3   来源:燕郊人才资源网   发布时间:2018-01-09 11:05:52  

 

中共三河市委

三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三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的通知

 

2011614·三字[2011]39

 

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燕郊高新区(农业园区、工业新区、福山新区)工委、管委,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三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现已编制完成,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三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特点和规律,通过大力实施“人才集聚、人才培育、人才环境”三大工程,使人才总量与经济同步增长、人才分布日趋合理、人才结构逐步改善、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截止201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87671人,其中海外留学人员50人,博士生130人,硕士生1085人,廊坊市管专家2人,人才密度达到16.5%。虽然全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人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分布和结构还不尽合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人才载体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未来十年,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人才强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三河这样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来讲,惟有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资源,惟有人才优势是最可靠的优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以人才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人才“五优先”工作理念(五优先即:人才战略优先谋划、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机制优先完善、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开发为重点,以破解制约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着力抓好人才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顺利实施“一体两翼”腾飞计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五优先”的人才工作理念,以人才的优先发展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坚持服务中心,以用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实现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3、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的原则。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发展的工作理念、方法举措、活动载体和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

4、坚持引育并重,扩量提质的原则。着眼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坚持人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积极推进人才培育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主动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接,努力形成人才荟萃、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5、坚持整体开发,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推进各类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人人都讲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同时,坚持突出重点,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急需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开发的重点,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2020年,集聚和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环境;人才资源开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整体实力、竞争力以及人才使用效能大幅提升,率先建成人才强市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

三河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年度

人才

总量

(万)

党政

事业

人才

(万)

企业经营

管理人才

(万)

专业技

术人才

(万)

高技能

人才

(万)

农村实

用人才

(万)

社会

人才

(万)

高技能人才占

技能劳动者比例(%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

2015

12.99

1.35

3.2

5

0.54

2.7

0.19

26

18

7

2020

16.17

1.5

4

5.7

0.82

3.9

0.25

30

23

10

——人才总量大幅增加。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617万人。 

——人才素质明显提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全市党政事业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95%,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3%。

——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文化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1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0%,人才布局趋于优化。

——人才环境日益优化。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营造创新活力强、创业成本低、服务效能优的人才环境。到2020年,创建2个国家级创业基地,5个省级创业园。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党管人才的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流动、激励等体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体系基本形成。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2020年,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全市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集聚明显,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建立开放式培养体系,加大对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人才的培养。深层次开展京津高端人才合作,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促进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燕郊高新区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政策服务体系软环境,使其成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健全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产业、融资、产权分配和保护政策。力争到2020年,培养引进具有国内科技领先水平人才5名、省内科技领先水平人才30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0名,各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2、主导工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支撑产业的需要,加大生态环保、汽车配件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共建、订单培养、重点研发课题合作和科技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人才,带动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人才。完善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工业产业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人才服务与产业、项目对接。探索建立主导工业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激励配套政策,构建产业人才优势。利用各园区的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主导工业产业人才开发,不断提高各类产业人才供给能力,打造产业人才集聚区带,构建现代产业人才优势。到2020年,培养引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所需人才8000名左右。

3、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五区”“六基地”城市发展规划格局,大力引进休闲旅游、商务会展、现代物流、医疗健康、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领域现代服务业人才。制定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现代服务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服务体系和机制,健全配套措施。依托燕京职业技术学院、职教中心和重点企业建立培养基地和行业协会,发展现代服务业人才市场。到2020年计划培养引进各类高端服务业人才2000人左右。

4、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高效农业、绿色经济、休闲度假、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发展,加强市、镇、村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新型农业人才,重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和力量,构建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养体系,实施新型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力扶持蔬菜、花卉、苗木等行业农村实用人才协会和农民专业组织发展。完善农业人才开发服务体系,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农业人才开发投入保障机制,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到2020年计划培养引进各类新型农业人才1000人左右。

()抓好主要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

l、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双师型”、“双证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启动专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和名师塑造工程。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推行公开选聘的教师补充机制,扩大视野,面向全国重点师范类高校引进师资。在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倾斜,激励一线教师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研究制定向农村教师倾斜的优惠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合理分布与配置。到2015年,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5%,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0%,高中教师具有与研究生同等学历比例达到30%以上。2020年,市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0%和5%,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

2、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农村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中医药、卫生管理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学科带头人和在岗卫生管理干部的培养,全面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开展“百名医师支持农村卫生工程”,引导和鼓励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向农村、社区流动,促进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吸引、鼓励高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高镇村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卫生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建成一支医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3、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强市、体育强市目标,以特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一批理论研究、新闻出版、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优秀人才。积极发挥市文联、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馆、评剧团等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彩色周末”、“全民健身”等活动。探索完善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到2020年,文化体育建设事业形成自己的品牌。

4、城镇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采取高校培训、公开选拔、选任聘任等方式,重点培养引进一批规划设计、工程建筑、园艺花卉、城镇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到2020年,城镇规划建设人才基本满足现代化城镇建设的需要。

5、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人才培训和岗位开发为基础,  以培养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研究我市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制定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实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工程,未来五年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轮训。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职称认证制度等保障体制机制。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同度。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1900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2500人左右。

(三)统筹推进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事业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以增强执政本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各级领导班子和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着力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拓宽党政事业单位人才培养选拔渠道,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人才,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工作。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公开、民主、竞争、择优,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制定和完善干部监督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到2020年,全市党政事业人才,总量控制在1.5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学历比例达2%,使人才总量相对稳定,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具备战略发展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和培训基地为补充、企业培养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加大企业人才培训力度。引导民营企业转变人员选用方式,加快企业人才职业化进程。完善优秀企业家评选奖励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与服务力度。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从现在的2.62万人增加到3.2万人,2020年达到4万人。以市内优秀民营企业为重点,建立20家市级企业人才培训基地。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培养工程,全面抓好新理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深入农村一线送教育、送科技、送文化、送医疗、送法律、送政策,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示范带动和服务发展作用。建立完善劳动用工登记和企业执行工资指导备案制度,积极推进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职称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从现在4.36万人增加到5万人,2020年达到5.7万人。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引进高级技工、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鼓励、支持并规范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培训,建设好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广泛开展“技术能手”、“金牌岗位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从现在的4776人,增加到5400人;到2020年达到8200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8%左右。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国家级农业园区为核心,  以农、林业为发展重点,培育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实用人才队伍。组织开展培训就业工程,重点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研发、创业技能等培训,尤其是加大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拓展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党员中选拔村干部。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做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和跟踪管理工作。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载体作用,鼓励支持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引导扶持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兴业。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7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3.9万人左右,每个行政村平均有2名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带头人。

三、重点工程

(一)人才培育工程

1、党政人才全面培训采取党校集中轮训、院校深造、外出考察、挂职锻炼、岗位轮换、交流任职等方式,对党政人才进行全员培训,每5年对全市在职干部进行一次轮训。深化公务员初任、任职、在职和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各级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坚持训用结合制度和干部培训预警机制,提高干部培训的质量与效益。每年有计划的选调一批科级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选派一批干部到基层和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加强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

2、企业家素质提升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和人才培养需要,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域内培训与域外考察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座谈交流、导师帮教咨询相补充等形式,聘请国家部委、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著名企业集团等专家教授授课,提高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交流研讨会,加强企业间的联谊与合作。

3、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开发带动产业发展。采取校企共建、订单培养、重点研发课题合作、科技项目合作和岗位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急需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新产业等方面的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青年高级专家和学术技术骨干。

4、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各类产业聚集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新增1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民营学校进行中短期岗前及在岗培训,每年选调3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赴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发挥企业和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完善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组织开展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每年选择20类重点岗位举办1次技能岗位大赛。

5、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依托市委党校、农广校、职教中心、“双育”基地、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计划的组织实用人才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特派员”、“劳动转移阳光工程”、“双培双带”等活动,大力实施“四全”工程(四全即: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三支一扶”工程(三支一扶即:支农、支医、支教,扶贫),着力培养一批种养殖能手、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建立“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

6、其他各类人才培养。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妇联、团市委及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等部门,要紧密结合工作职责,采取专题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自主培训。

(二)人才集聚工程

7、大力引进海外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抓住国家实施“千人计划”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燕郊高新区创业中心、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的带动作用。深化基地建设,加大政策创新和经费支持力度,大力引进外国专家、归国留学人员等高级人才。组织有关单位参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国际人才招聘会、举办“三河企业环境推介会”等活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8、柔性引进京津人才。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扎实推进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进程。重点围绕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才合作和智力引进,对照周边地区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采取智力借入、业余兼职、弹性工作制、人才派遣、调入、长期或临时聘用、双休日工程师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来三河转化科技成果、促进技术创新、参与经营管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9、挖掘利用驻区人才。充分利用驻三河中省直单位人才层次高、智力密集的优势,建立中省直驻三河单位人才开发机制,引导鼓励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推行关系不转、待遇优先、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新模式,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注重本地在职人才资源开发和离退休人才二次开发利用。

(三)环境塑造工程

10、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管理、考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重点推出扶持人才创新创业、无障碍人才流动、表彰奖励突出贡献人才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海外留学人员及引才单位在落实安家补助、生活津贴、个人所得税补贴、企业储备人才奖励、引智项目补助、招聘人才宣传摊位补贴、人才公寓申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与京津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对接融合政策。研究制定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对人才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同时,衔接和落实好省、市出台的创新性政策措施。

11、优化服务环境。为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在燕郊建立一个大型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落户、就医、配偶和子女就业就学等方面实行“人才绿卡”,对急需人才在人事关系的调转、人事档案接收等方面实行全方位、“一站式”窗口服务。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12、营造社会氛围。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宣传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开放、和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公平、安全、宽松的创业条件。

(四)平台建设工程

13、夯实“孵化”平台。以燕郊科学城建设为契机,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及时提供科技成果申报、取得、融资、聚集人才、专家会诊、法律政策咨询、信息综合等多项配套服务,吸引京津科研机构到科学城建立试验室、中试基地与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五园区”内的主导工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建设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平台,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14、加快“两园”建设。发挥我市在推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中的核心区和排头兵优势,优先启动“两园”建设项目,科学规划建设不低于5平方公里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建设总量不低于10000套的人才家园。研究制定园区的规范管理和配套服务措施,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推进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吸引京津高层次人才,把“两园”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及科研成果转移的聚集区。

15、健全社科组织。依托驻区高校、重点企业等载体,加快建设“社科所”、“讲师团”、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等社科类专门机构,对全市重点产业项目、重点研发课题等进行集中研究、攻关。同时,培养造就一批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思想库”与“智囊团”队伍。

16、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扩展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与各职能部门、重点企业联网合作,构建互联、高效、安全的人才资源信息平台,在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业务审批、人才招聘等方面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服务。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各类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全面做好人才信息统计、分析、发布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增加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组织部门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定期组织召开协调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落实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小组成员单位例会和联系制度,进一步规范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能作用。完善人才工作督查落实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有效推动工作落实。制定《纲要》的任务分解方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要求和完成时限。建立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部署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高级专家、优秀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

(二)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为目标,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由品德、知识等要素构成的可供量化考核操作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符合科学发展、社会需求、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内容。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按需、分类、多样、特色的培养体系,加强人才教育培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深化职称改革,实行技术职称评聘分开制度。改革分配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研究探索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为主要指标的激励办法。建立完善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流动的各类人才养老保险关系衔接办法。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开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推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优先保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把人才资源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构建人才投入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统筹协调使用的新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鼓励引导各种组织和用人主体加大对人才开发的资金投入。落实国家税收、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类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和个人为补充的人才开发投入格局。

(四)强化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工作者培养力度。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人才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培育和造就一支适应三河人才资源开发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工作者队伍。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